第148章 樓花之始香檳大廈
吳廣毅和文萍走進客廳時,盼盼和望望坐在沙發上看電視。
「爸爸!小姨。」明顯前個詞欣喜,後面一個詞敷衍,氣得文萍快步上前,
在兩小個的大腿上拍了一下。
「咯咯咯咯」小姑娘們笑著躲在吳廣毅的背後。「爸爸,你好久沒來了。」
「,不是前兩天才送你們去上學的嗎?怎麼又是好久!算了,爸爸今晚不走了,明早送你們上學。」
「歐歐歐!」小姑娘的歡呼,把廚房洗碗的文竹引了出來。
「又怎麼啦?」阮文竹無可奈何地說著話,邊走邊把濕手往胸前的圍兜上擦。
「爸爸說明早送我們去上學!」盼盼望望異口同聲說道。
阮文竹看了看在向她抖動眉頭的廣毅,沒好氣地說:「來就來吧,哇啦哇啦的。我還以為出什麼事情了,還有幾個碗,洗好就出來。」
「阿姐哎,你男人在幫你找住家傭人呢,要不多久你就可以不用洗碗了。」阮文萍說著,脫了外衣也走進廚房。
吳廣毅沒管廚房裡傳來的嘻嘻哈哈聲音,一手一個樓著閨女坐在沙發上看電視,眼看著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文強,挑了挑眉。
阮文強識趣地往沙發角落擠了擠。你是大佬,惹不起,惹不起。
盼盼和望望看著他們兩人的互動,尤其是看到舅舅吃了,嘻嘻哈哈地狗仗人勢,欺負起舅舅來。
「文強,香江的學習難度怎麼樣,習慣嗎?
D
「噢,這裡初一的東西,滬海六年級就學過了,蠻簡單的。我現在主要和廣東同學在學廣東話,聽他們說話真是雞同鴨講。」
「你功課寫完沒有?」阮文竹走過來,衝著文強擺擺手,趕著小子走人。
阮文竹坐在剛才文強的座位上,廣毅隔著望望拉過文竹的手。還好,11月底的香江並不寒冷,洗碗之後只是微涼。
「文強大了,要接受一點社會常識,以後等他把新聞看完再趕他走吧。」
「嗯,知道了。」
「閨女們,新聞有什麼好看的,你們作業做完了嗎?」
「爸爸,一年級沒有動筆作業,老師讓我們讀課文,我們都背出來了!我背給你聽聽吧。」
哄睡了女兒們之後,吳廣毅把她們的媽媽鞭策了一遍又一遍,直到把體內的怒氣一吐為快。
後果就是媽媽早上起不來,爸爸和小姨陪著姑娘們吃過外婆準備的早餐後一起出門。舅舅嘛不管他了,待會有小巴接他一塊走的。
「爸爸,這車是你買的新車嗎?」
盼盼望望在車裡東摸西摸的,聞著車內新鮮的皮革味道就知道是剛買的。
「是啊,我們家就你小姨不會開車了,等你小姨考出駕照,也會有一輛新車的。」
老媽帶著廣誠站在門口往這邊方向看著,廣毅緩緩趟過去,放下窗玻璃。
「哎,廣毅,你的車?真漂亮。」李如花圍著小車走了一圈,什麼品牌啦,
動力啦都不知道,只知道這車蠻齊整的,好看。
九龍尖沙咀,金巴利道及加拿分道的交界處,一座粉紅色方形十層商住樓宇,在那一片三層唐樓的包圍中,頗有幾分鶴立雞群的意思。
金巴利道西接彌敦道,東北接柯士甸路,中段與天文台道交架。這幢大樓最醒目,是全九龍第一高樓,吳廣毅和巫炎就約好了在這裡見面。
吳廣毅顫顫巍巍地開著新車,沿著活動甲板從佐敦道碼頭車渡上下來,順著彌敦道往南走。
無論從地理還是歷史的角度看,九龍的城建布局都是以彌敦道為中軸向東西兩側展開的,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,彌敦道是中心的中心。
這裡又涉及幾個冷知識,殖民時代幾乎每個港督,都會有一條以自己的姓來命名的道路以做紀念,著名的比如麥理浩徑、軒尼詩道等等。
1861年1月19日,第5任港督夏喬士·羅便臣爵土到界限街正式接收九龍半島,當初界限街以南的一條馬路曾經命名為羅便臣道。
羅便臣這個姓在大陸翻譯成魯濱孫,最有名的小說就是《魯濱孫漂流記》。
後來1865年江島半山區又命名了一條羅便臣道。此後,在郵遞地址上均需註明「九龍羅便臣道」和「香江羅便臣道」,但郵寄地址錯誤事件還是時有發生。
當年九龍半島與香江島同名的街道,除了羅便臣道之外,還有麥當奴道、遮打道、德輔道、花園道等等。
這幾條街道都在尖沙咀附近。後來,麥當奴道改為今日的廣東道,遮打道改為BJ道,德輔道改為漆咸道,花園道則改為漢口道。
早期九龍有不少街名跟江島的相同,主要是因為隔了一個維多利亞海峽,兩岸居民甚少往來,儼如兩個世界。
後來隨著人口增加及交通發達,郵遞誤會頻生,為減少混亂情況,街道命名才有了嚴格的限制。
後來第13任港督彌敦以極大的投入,對其進行拓寬延長並在兩旁植樹,才改名為彌敦道。
因為當時九龍發展緩慢人煙稀少,時人缺乏遠見,將彌敦道戲稱為「愚蠢的彌敦」。
吳廣毅轉動方向盤,轉進金巴利道。果然,巫炎車在粉紅大樓下路邊停著,
人站在車邊,剛點了支煙。
直到廣毅把車停下,巫炎才發現開車的竟然是老闆,連忙想把剛點的煙扔掉。
「沒事,你把煙抽完,我下來走走。駕照拿了不久,第一次開那麼遠,還有點不習慣。」
吳廣毅下了車,活動活動手腳。阮文萍從副駕駛這邊下車,和巫炎也打了聲招呼。
「我覺得你開車有點畢端畢正,文竹開車就比你放鬆。」阮文萍湊在廣毅的身後輕輕地說。
「廢話,我這不是剛上手嘛,開幾個月習慣就好了。」吳廣毅輕輕說道,轉身向巫炎看去,「巫炎,這大樓叫什麼名字,在這片唐樓周圍可不多見啊。」
「老闆,這就是賀大釗承建的香檳大廈,造好沒幾年,挺有名氣的商住兩用大廈。」
「嘶,香檳大廈!」吳廣毅聞言一震,抬頭看了看大廈,又走到不同方位從各個角度觀察。
「怎麼了?老闆,這大廈有什麼問題嗎?」巫炎被廣毅的一驚一乍搞糊塗了,不知道有什麼問題,文萍倒是習慣了廣毅的大驚小怪。
「這幢大樓在香江房地產歷史上有三個突破,我覺得但凡做房產的都要來瞻仰一下。」
吳廣毅認真地說道,這倒是引起了巫炎和文萍的好奇心。
「分層分間出售和公攤面積協議(公契)、期房銷售(樓花)、按揭貸款等一系列全新的房地產建設、銷售模式,都在香檳大廈上始創,香檳大廈集三大發明於一身,成了時代符號!」
1954年之前,香江的房地產銷售都是按棟出售,業主置業都是按棟購買,價格自然昂貴,普通市民別指望能買得起。
香江人語言裡也不會講「買房」,只會講「買樓」,從語言習慣上也可窺知歷史。所有的公共區域都屬於一個業主,所以自然沒有公攤面積一說。
1954年,賀大釗以113萬元購入這幅土地,由他旗下的立信置業將之興建為一幢高十層的商住大廈,這便是香檳大廈的由來。
當然,1954年的賀大釗根本拿不出113萬元來支付土地的全款,因為他還有其他大廈的工程同時開工。
不過幸好,這幅地的賣家是當時的香江首富何東爵士家族。
不差錢的何東家人同意賀大釗僅僅支付10%的首付款,即11.3萬元,便可先把土地拿去開發。
僅支付了10%首付款的賀大釗急於還上何東家族的錢,便始創了「分層分間」
出售的模式。
這樣一來,一棟香檳大廈被分割成一間一間的房子,每套房子的價格對普通市民而言就能負擔得起了。
這才有了過道、走廊、樓梯等公共空間的概念,所以需要全體業主共同簽訂「公契」(包括公攤面積協議),這便是「公攤面積」的由來。
為了讓自己連建造成本都可以不必掏,賀大釗又想出了「期房銷售」,也就是預售。
即在香檳大廈還沒建成交付之前,在建設階段就讓買房客們先把房子買了、
把錢付了,這樣賀大釗就可以用這筆預售款去建樓。
這在香江,也被俗稱為「賣樓花」,即還沒結下果實,僅僅尚在開花階段就把房子賣了回籠資金。
為了讓房子更好賣,他又瞄準了眼下手頭錢不夠的潛在購房群體,把銀行也給拉進來,「按揭貸款買房」就這樣應運而生了。
買房客只需先付首付款,然後向銀行按揭,以後掙工資按月供款,也就是從那時起,賀大釗讓「供樓」二字成了香江半個多世紀的「熱詞」。
「老闆,這大樓被你說得那麼高大上,在我眼裡現在是光芒四射啊。」
巫炎的一通話,說得大家哄堂大笑。
「可惜,聽說開盤就是3萬7千元起,現在樓價更是上漲,1千5百多啊!我現在一個月500元的高工資也是買不起的。」
吳廣毅看著巫炎垂頭喪氣不覺好笑。曾幾何時,一個督卒青年也開始有購買香江房地產的想法了。
「巫炎,人無恆產者無恆心,如果你願意在公司做下去,我願意先借款給你買房,在保證你生活質量的情況下每月工資扣款還,不計利息。」
「真的?老闆,你真是太好了!」巫炎一把抓住廣毅的雙手上下搖動。可轉眼又愁眉苦臉的,廣毅覺得四川變臉都沒那麼快的。
「我現在住的福利房蠻好啊,難不成要還給公司?」
「噗」吳廣毅要吐血了,這種沒有一點經濟概念的傢伙真的要手把手地教他,真的太難了!
「你只要在公司工作就能一直住福利房,職務上升房子變大。私房你可以出租給人家住,租金可以還我借款,也能積贊多點再去買一套房出租啊!笨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