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53章 直銷網
客人想吃陳凡做的菜,但也不用全部都由他來做,他只需要做兩個大菜,其他菜還是由姜麗麗來做就行。
姜麗麗去了廚房忙碌,此時客廳里,便分成了兩撥,姜甜甜陪著俞可盈,在落地窗旁的貴妃榻上坐著聊天。
陳凡則和安全坐在沙發上,天南地北地隨意閒聊。
安全點燃一支煙,美美地抽了一口,下一秒,又幽幽嘆了口氣,「自打可盈懷孕以後,我就沒在家裡抽過煙,真是憋死我了。」
陳凡翹著二郎腿,愜意地抖了抖腿,嘿嘿笑道,「那你有得憋了,小孩子也聞不得煙味,否則容易得慢性咽炎,你家還是位小公主,以後更要注意這方面的事情。
女兒要富養,不是說一定需要多少錢,而是要精神富足、同時要注重生活細節,幫助她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、培養她正確的人生觀、價值觀和世界觀。
在這些方面,父母的以身作則就格外重要。反正啊,以後有得你頭疼咯。」
安全垮著臉,「你就不能說點安慰話?」
陳凡兩手一攤,「抱歉,我就是這麼的真誠。」
安全忍不住翻白眼,「祝你以後生四個娃,操心多過我四倍!」
陳凡小手一抖,順便撣了撣菸灰,忍不住瞟了一眼遠處的姜甜甜,心裡嘀咕著,老安應該沒看出來吧?
不過表面卻不動聲色,「今年上級發文,再次重申,只能生一個,所以四個是不可能的。還有你啊,想要追個好字,可得抓緊時間。」
嗯,自己頂多兩個娃,不能再多了。
安全卻不以為意,他還以為陳凡真的在跟自己討論可以生幾個的問題,當即說道,「雖然規定只許生一個,但辦法又不是沒有。我和可盈現在都是學生,不存在單位處罰的問題,最多就是多繳納一筆社會撫養費,只要趕在畢業前生下來不就行了。」
陳凡見他心裡有了計劃,便不再多說。
現在雖然再次重申了一個家庭只能生一個孩子,但是如果不遵守的話,處罰還只停留在單位記過和計生辦罰款的層面上。
等82年以後,那就不一樣了,違反了政策,那可是真的會丟掉鐵飯碗的,為此被迫「下海」的人數不勝數,那些人反倒抓住時代的機遇,逐漸成為第一批富起來的人,也算是錯有錯招。
想到富起來,陳凡轉頭看向安全,好奇地問道,「你現在生意做得很大嗎?連麗麗買不到票,都要托你去買。」
安全沒有先回答他的問題,而是滿臉不解,看著他問道,「這可是你的電影,怎麼連你自己都拿不到票?」
陳凡聳聳肩,說道,「真要想辦法去找人討要,拿到幾張票卻也不難,只不過沒必要為了這種事浪費人情。
至於為什麼沒票,呵呵,別說我了,就連拍這部戲的導演,他都要自己去買票。因為電影廠是電影廠,電影院是電影院,他們根本就不是一個系統,中間甚至還隔了一個發行公司,你說這還怎麼要電影票?」
就和他說的一樣,真要去討要,也能要得到,可那就得往裡面搭上人情,幾張電影票的事,確實沒這個必要。
其實最容易進電影院的,一個是售票員,他能直接幫親戚朋友截留電影票,比影院經理還好使,另一個則是檢票員。
若是能認識檢票員,而電影院又沒有爆滿的話,跟人家打聲招呼,直接就進去了,除了沒有座位,別的什麼事都沒有。
聽了他的解釋,安全咂咂嘴,感嘆了一聲原來大作家也有不管用的時候,隨即說道,「生意還是原來的生意,就是稍微做大了一點點。
之前你不是提醒我七上八下嗎,我就特別注意這一點,將上海城區分成了7個部分,郊區不算,給每個區域找了個代理人,他們每人負責一個區域,直接從我這裡拿貨,結算也只跟我結算。
到了他們下面,也用同樣的方式處理,每個區域分成7個片區,每個片區裡面,又根據街道和人口的稠密度、商業區和居住區的分布,細分為7個社區,每個社區只保留7個人散貨。
這樣從上到下,每個負責人手下都最多只有7個人幫忙,絕對保證不會犯錯誤。」
陳凡耳朵聽他講著,心裡默默計算,等他說完,不禁滿臉驚訝,扭頭看著他,「那你現在手底下能調動兩千四百人?」
更新不易,記得分享101看書網
從代理區到片區,再到社區,這就是三級,共計343個社區,然後每個社區有7個人,不就是兩千四百零一個人了麼。
「不止。」
安全嘿嘿笑著說道,「還有負責人呢,7個總代理,49個片區代理,343個社區代理,全部加起來,正好兩千八百人。」
陳凡瞪大眼睛,「你玩這麼大,也不怕出事?」
安全晃了晃腦袋,吐出一口煙霧,笑著說道,「我膽子很小的,哪敢玩這麼大啊?」
他伸手比了個二,笑道,「這件事,是我寫了報告,上報給學校,再由學校和市里審批討論之後,批准過的,沒有上級的同意,我哪敢這麼玩!」
陳凡更加驚訝了,不解地看著他,問道,「這個學校能批?」
安全丟掉菸頭,拿了一支陳凡自己做的葉子煙,放在鼻子下面聞了聞,笑道,「為什麼不能批?扯大旗、占大義,這個還是你教我的。」
陳凡頓時來了興趣,拿起打火機幫他點燃,「說說,具體什麼個情況?」
安全叭叭抽了兩口,滿意地點點頭,本來還想嘚瑟幾下,但看見某人臉上變了顏色,頓時不敢再賣關子,乾咳兩聲,說道,「很簡單,首先你要知道,學校裡面的助學金,是分批次、有等級的!」
陳凡輕輕點頭,「這個我知道。」
後世很多人都知道,這個時代的大學生,幾乎人人都是「領工資」上學,這話是沒錯,但領多少、找誰領,卻大有講究。
錢最多的就是「帶薪上學」的那些人。
比如安全,如果他沒有從雲湖稅務所辭職,那他現在就還拿著30多塊錢一個月的工資,遠遠超過學校里的最高助學補貼19塊5,作為回報,他畢業後就要回原單位,所以他才提前辭職,畢竟每一個上海人都想著留在上海,沒人還想回「鄉下」。
在這批人往下,便是學校里拿全額補貼的貧困生。
這年頭的貧困生是真的貧困生,因為要對申請人進行嚴格的審核,包括父母戶籍資料、家庭人口數量、家庭上一年度總收入、人均收入等等。
如果你家裡只有三口人,父母還都是正兒八經的幹部或職工,那麼抱歉,別說助學金,連生活補助都不會給你一分錢。
甚至連其他同學都能拿到的「學費」,也就是大部分大學報名時,會收的那10塊錢的報名費,也不會退給你。
原因很簡單,誰讓你家雙職工,有錢呢?!
比這種家庭稍微好一點的,就是城市普通家庭的學子,比如家裡人口比較多,一般有5、6個,但是父母只有一個人是正式職工,另一個要麼是臨時工、要麼乾脆沒工作,有家庭生活壓力的那種。
對於這種,一般會批准給予生活補助,大約有個八九塊錢的樣子,交的學費也能退回來,但是助學金就別想了,那是給更困難的學生準備的。
而這些家庭「最困難」的同學,便是能夠拿到全額助學金和生活補助費的人,他們一般出自農村家庭,或者某些「高等級工資區」的小縣城、小鎮。
眾所周知,55年的時候,上級將全國劃分為11個工資區,最低是1類,最高是11類。
正常來說,工資區等級越低,就代表工資越低,但與此同時,這個地方的自然環境卻也是最好,隨便撒把種子都能豐收的那種。
比如太湖平原、鄱陽湖平原、洞庭湖平原、江漢平原這些地方,就是最早的1類工資區。
不過在63年的時候,又有一次改革,鑑於1類和2類工資區的工資實在太低,便取消了這兩類,最後只剩下9類,而最低的便是3類工資區。
嗯嗯,雲湖一帶就是3類工資區,所以那裡是全國工資最低的地方之一。
以此類推,像《平凡的世界》裡面的原西縣,對應的地理位置是在延、榆專區一帶,那裡條件最好的,也不過是7類工資區,最高的是10類工資區,只比沙漠地帶和邊疆的11類稍低。
能拿到全額助學金和生活補助的,基本上都是6類工資區及以上地區的人。
但是不包括京城、上海、廣州這些大城市。
因為上級給大城市加了buff。
看看他們是幾類工資區:京城是6類,上海是8類,廣州最離譜,因為當時是「邊疆」,所以是10類。
但能說廣州仔很窮嗎?!
那地方不僅物產豐富,是著名的水果之鄉、水稻一年兩熟,還有豐富的水資源,可以支持多種養殖業、種植業,比雲湖還富好不啦。
但偏偏人家就拿10類工資區的工資,工資區每高一級,工資遞增3%,明明是個好地方,卻和原西縣一樣拿高工資,就很離譜。
總而言之,現在這個時間點,全額助學金還沒那麼普及,大約只能覆蓋全部大學生的百分之四十左右。
要再等幾年,上級越來越重視教育,逐步加大投入,將覆蓋面擴大,最終做到能對全體大學生發放補助。
但是現在嘛,更多學生對全額補助金的渴望、與學校有限的資金之間,就有了一條不可跨越的鴻溝。
面對這條鴻溝,學校的領導正愁眉苦臉、抓耳撓腮,想著怎麼補平的時候,急老師之所急、想同學之所想的安全同學,帶著他的第二版勤工儉學方案出現了。
安全靠在沙發上,嘴裡叼著葉子煙,比抽雪茄的還氣派,打著手勢揮斥方遒,「好多學生生活苦,尤其是結了婚的『老』學生們,不僅要自己生活,還要寄錢回去養家,一個月19塊5的補助,就要寄回去10塊錢,自己天天吃開水泡雜糧飯,這樣還能好好學習?
但是學校也難吶,每個級別的學生名額都是固定的,滿了就是滿了,也拿不出多的錢給他們發放。
那該怎麼辦呢?
不要怕!革命前輩教導我們,自力更生、艱苦奮鬥,麵包會有的、牛奶也會有的。學校沒有錢,那我們就從校外找,學生沒時間,那就發動他們的家屬。
於是我就拿出你教我的那一套,將《資本論》捧到學校領導面前,告訴他們我的方案是絕對符合社會要求的。
然後順理成章,我拿著學校蓋了章的批准公文,去找了市政府、找街道辦、找上海自行車廠、五金廠、電子廠……」
「等等等等。」
陳凡打斷他的吹牛,不解地問道,「你找那些工廠幹什麼?」
安全瞟了他一眼,理所當然地說道,「進貨啊。」
陳凡瞪大眼睛,「進貨?你直接去找工廠進貨?」
安全點點頭,「嗯啊。」
隨即翻身坐起,撣了撣菸灰,看著陳凡笑道,「你忘啦?就你剛買這套房子,要搬進來的時候,我陪你去『淮國舊』買舊貨,……」
沒等他說完,陳凡便恍然大悟,「你盯上了那些工廠的『殘次品』?!」
安全伸出右手,比了個大拇指,「聰明。」
他抽了口煙,嘿嘿笑道,「我拿著學校給的批文,還有市政府和街道辦的介紹信,……」
陳凡又打斷他的話,「你再等等,這個市政府和街道辦是什麼情況,怎麼又被你攪和進去了?」
安全撇撇嘴、聳聳肩,擺出一副大佬的模樣,說道,「去年、今年這兩年有多少知青回上海?那可是幾十萬人吶,哪來那麼多的崗位安置他們?
就算街道辦發動他們自力更生,還開辦了很多火柴廠、茶水攤這樣的集體企業,可還是杯水車薪。
我拿著學校的批文去找他們,跟他們說,我們可以將一部分人組織起來,自力更生擺地攤售貨,貨源由我來提供,組織者是我們學校勤工儉學部,執行者是學生或學生家屬,當然也可以接納部分街道辦推薦的人。
我們通過一張網絡,從崇明島組織貨源、從工廠組織貨源,將這些貨物交給有需要的返城知青,給他們去銷售,從而達到學校、學生、街道辦、返城知青、有瑕疵品的工廠……等等多贏的局面。」
說著兩手一攤,「大家都覺得是好事,而且只要下級代理不超過7個人,就符合馬爺爺提出的要求,何樂而不為呢?!」
陳凡聽著忍不住咋舌,這特麼是組建了一張直銷網啊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