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歷史軍事> 大明暴君,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> 第2004章 再開朝會,文理並行

第2004章 再開朝會,文理並行

2025-04-23 06:17:59 作者: 昆吾
  「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!」

  「眾卿平身!」

  崇禎右手虛抬,待群臣起身之後,也不廢話,直接道:「諸位愛卿,朕離京八個月,一些緊急的事務內閣和軍機處沒法處理的,都六百里加急送給朕的,

  能處理的內閣和軍機處該處理的都處理了,不著急的且沒有處理的朕會在半個月內給出批覆,耐心等候就是。

  今天的朝會,朕先談幾件重要的事情。」

  說到這裡,崇禎看向了禮部尚書劉宗周:「劉愛卿,說說三級學校的具體情況。」

  「是!」

  劉宗周立刻出班:「回陛下,三級學校從去年七月開始在整個大明鋪開,以各地查抄的富商士紳、勛貴皇室府邸、貢院為基礎,

  加以整改,大明、遼東、朝鮮、中南半島,共計有社學兩千七百二十四座、郡學兩百四十七座,大學有兩座,以南北國子監為基礎,各有一座。

  部分府、州縣會有兩座以上的社學、郡學,以沿海布政司為主,因為這些地方稍微富有,讀書人比計較多,

  尤其是運河兩側的幾座大城,諸如通州、濟寧、淮安、揚州、蘇州、杭州等做府城,基本每個縣城的社學都有兩到三座,郡學也都是兩座以上。

  相對應的,諸如甘肅、雲南、貴州、廣西等地的社學、郡學等基本縣、府各一座,郡學還招不滿,共計耗銀一百八十萬兩。

  社學每座三百到四百人,郡學每座五百人,共計可容納學生一百二十萬人左右。

  另外,大部分社學、郡學都留有餘地,只要給足兩個月的功夫,就能再增加兩到三成的容納數量。」

  「社學招生九十八萬,其中原本童生是三十二萬人,新入學學生也是六十六萬,占了我們統計的七成。

  郡學招生十七萬七千人,都是原本的秀才,占了統計的秀才的六成半。

  大學招生六千人,南北各三千,占了統計人數的三成。

  秀才中老體衰的除去四萬七千人、進入各衛所三千餘人,其餘皆進入社學擔任講師,平均每座社學十六人。

  因為社學是啟蒙,所學課程門類不多,每個班三十人。

  舉人中年老體衰的三千五百人,不願意繼續讀書而進入軍中衛所的兩千四百人,余者八千人進入郡學,平均每座郡學三十二人。

  郡學中會涉及到簡單的建築、水利、財賦等等普及,每個班是二十人。

  大學都是專業的課程,每班依舊是三十人,但存在著個別學科招不滿,個別學科人數超多。

  諸如算學、工程、律學、陰陽學、水利、工業等六科人數較多,經學、史學、子學等學科人數相對少一些,兩者之間的比例大概是六比四。」

  

  聽著劉宗周的稟報,崇禎眉頭輕皺了一下。

  招生人數這一點上與去年預定上是相差無幾的,尤其是社學新生入學上,雖然朝廷宣傳的很好,可依舊是很多人在觀望。

  這其中有序畢業後從胥吏干起的猶豫不定,也有朝廷如今大力推動商事上的考量,例如進入一個工坊或者商號,當個學徒。

  三年社學後能不能升到郡學繼續學習,只有十分之一的概率,更別提郡學晉升到大學只有三十分之一的概率了。

  而只有郡學畢業才能在社學和衛學中謀取一些營生,可那也是小概率事件,因為畢業人數太多了,供遠大於求。

  三年社學、三年郡學,六年的時間去當個學徒,學個一技之長,或許比郡學畢業了生活的更好。

  可問題是,不去讀書,或者說不讀個兩三年,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是讀書的那塊料,或許很多孩子被家長的淺視給耽誤了。

  另一個皺眉的原因是理工科和文科之間的比例問題。

  學子們為什麼會選擇理工科的算學、工程、律學、陰陽學、水利、工業等學科,因為這些學科畢業之後,特別優秀的會進入工業研究院、水務水利部、火器研究院等。

  再不濟也能在州府的六班胥吏中選擇一門,學以致用,肯定會比文科學生強,因為六班中,只有禮部一個文科的六班。

  經學,主要學習六藝、十三經;

  史學,主要學習,正史編纂,如二十四史,典章制度,諸如《通典》《文獻通考》等等;

  子學,主要是儒家(孔孟)、道家(老莊)、墨家(兼愛)、法家(韓非)等的哲學。

  前兩者畢業之後大概率會成為文史人員,負責王朝的歷史記載,以及在布政司、州府縣擔任纂修官,負責省志、府志、縣誌等等的編寫等等。

  除此之外,還可能三科的講師、清議名士(學術評論家、文學批評家),以及書院山長與私學大師。

  出路不比理工科少,現在的情況是似乎被他廢掉孔家、廢除科舉制、大力發展商事等政策給誤導了。

  適齡孩童入學沒有達到預期算不是好事兒的好事,不至於一下湧進百萬適齡孩童,減輕了社學的負擔。

  至於說會不會因此埋沒了人才也無所謂,百萬以上的學生,按照概率算也不差那幾個。

  等到以後讀書人越來越多的時候,找個商鋪夥計的活兒都需要社學、郡學畢業的時候,家長們就會砸鍋賣鐵的也要送孩子入學。

  後者的理工科和文學的事兒,崇禎想了想後,出聲道:「劉愛卿,朕廢除科舉制度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發揮所長,

  我們不僅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及相關的學科,文科也不能放棄,華夏五千年歷史,在文學上那是一座瑰麗的寶庫,不能因為科技而荒廢。

  科學技術要發展,文化傳承也要,兩條腿並行,這一點你們要明確下來,目前看學生們似乎是有些偏了,或許是跟畢業以後的工作有關係!」

  聽著皇帝的話,不止是劉宗周,皇極殿內的眾官員皆是在心中鬆了口氣,包括軍機處的眾人也都是如此。

  他們雖然贊同皇帝的科舉改革,但他們都是從科舉走出來的,自然還是想保留住華夏的精華的,而皇帝果然沒有讓他們失望。

  「陛下所言極是,這一點禮部在統計之後也做了探討,目前有兩種解決方法!」


關閉
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