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85章 明知不可而為之
德軍裝甲戰車總數只有3700輛,遠低於總數超過8000輛的俄羅斯。
德軍每月的裝甲戰車產量只有500輛。
俄羅斯經過多次動員後,裝甲戰車的月產量已經提高到1200輛,是德國的2.4倍。
雖然俄羅斯的裝甲戰車產量較高,但是德國的裝甲戰車都是最近幾年剛剛生產的,技術較為先進,戰鬥力更強大。
喬治不記得另一個時空德國此時的裝甲戰車是什麼水平了。
在切爾斯克,俄羅斯軍隊繳獲了一輛相對完整的德國裝甲戰車。
這輛裝甲戰車的重量高達40噸,其採用的75毫米口徑滑膛炮,威力雖然和俄羅斯主戰的35型裝甲戰車相似,但是其炮塔正面裝甲厚達100毫米,防禦力已經超過35式裝甲戰車。
在拆解了這輛裝甲戰車的發動機之後,俄軍驚訝地發現,德國裝甲戰車採用的發動機功率高達700馬力,遠遠超過35式裝甲戰車的580馬力。
難怪德軍裝甲戰車的前裝甲敢堆到100毫米。
俄軍的35型裝甲戰車,炮塔正面裝甲只有90毫米,戰鬥全重32噸。
喬治只能感嘆,德國人在機械上確實很有天分。
俄羅斯也不差。
俄羅斯即將裝備部隊的40式裝甲戰車,炮塔正面裝甲厚度堆到120毫米,配合45度角傾斜裝甲,防禦能力相比35型大大提升。
40式採用88毫米戰車炮,在採用了新式供彈機之後,不管是射速還是威力,和35型相比仍有較大提升。
40式的發動機是可以提供650馬力的柴油發動機,雖然功率比德國新型裝甲戰車較低,由於使用柴油,可靠性和耐久度更高。
德國的發動機雖然可以提供更大動力,可靠性並不好,那輛裝甲戰車就是因為拋錨,不得不被德軍放棄。
和裝甲部隊的碰撞相比,步兵之間的對抗更直接,更殘酷。
俄羅斯的火炮總量雖然不如德國,但因為裝備了大量火箭炮,俄羅斯炮兵的單位投送能力比德軍更強。
德國的4.7萬門火炮,超過3萬門是從其他國家繳獲的,並非德國自產,和德國的武器系統並不匹配,給德軍的後勤帶來沉重壓力。
由於俄羅斯將大量早期生產的裝甲戰車配備給步兵師,在俄羅斯已經不存在純粹的步兵師。
這些裝甲戰車雖然已經落後,但是在加掛了外掛裝甲之後,防禦力其實並不弱,即便德國最新式的戰防炮,也很難一發入魂。
除非德軍的炮兵開掛,連續兩炮都能精準命中同一位置。
雖然俄軍的優勢大,戰局依然焦灼。
這也很正常。
德軍不僅火炮型號複雜,兵源同樣複雜,既有來自傳統盟友奧地利、匈牙利的軍隊,又有來自波蘭和法國的僕從軍。
喬治非常不滿。
波蘭人仇恨俄羅斯,加入德軍可以理解,法國人為什麼加入德軍?
俄羅斯跟法國不僅沒仇,而且還在上一次世界大戰中和法國是盟友,如果沒有帝俄的牽制,法國在上一次世界大戰中就無了。
華沙前線傳來的消息表明,參戰的德軍中,有很大一部分是非洲人。
這就可以解釋了。
法國在上一次世界大戰中損失慘重,整整損失了一代人。
戰爭結束後,法國為彌補法國國內的人口不足,不得不加大了軍隊體系中外籍軍團的比重。
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法國外籍軍團只有4.5萬人。
二戰爆發的時候,法國計劃動員600萬人,實際上只動員了170萬。
這170萬人,外籍軍團的比例高達30%。
法國誘惑非洲人加入外籍軍團的方式是入籍,在法國服役到一定年限之後,外籍軍團的士兵就可以加入法國國籍。
那既然目的是入籍,對於外籍軍團的士兵來說,為法國賣命和為德國賣命並沒有區別。
喬治接到的信息表明,德軍出動的第一批攻擊部隊,幾乎都來自法國和波蘭。
雖然波蘭人和德國人長得都差不多,區別他們的身份還是很容易的,因為那些波蘭人甚至沒有換裝,依然還穿著波蘭軍裝,使用的武器也是波軍的制式武器。
和德軍一樣,俄羅斯軍中也大量使用僕從軍。
尤其是來自高麗和澳大利亞的僕從軍。
上一次世界大戰,英國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徵召了50萬澳新軍團。
俄羅斯還是比英國人有良心,只徵召了20萬。
在對僕從軍的使用上,俄羅斯同樣比英國人有良心。
德軍南征北戰的時候,俄羅斯在邊境修建了大量防禦工事,雖然沒有像德軍那樣,幾乎將法德邊境全部覆蓋,但使用鋼筋混凝土修建了大量類似於比利時烈日要塞的永固工事。
這些永固工事的防禦力非常強,即便被155毫米重炮的炮彈直接命中,也不會被直接摧毀。
比利時只有一個烈日要塞。
俄羅斯僅在邊境線附近,類似的要塞有12個。
費多爾·馮·博克看著沙盤上的布列斯特要塞發呆,一時間束手無策,不知道該如何啃下這個硬骨頭。
德軍分三路進攻,博克是中部集團軍群指揮官,指揮的部隊共計51個師,192萬人。
按照原有的計劃,中部集團軍群的任務是進入俄羅斯內部快速穿插,將邊境地區的俄軍殲滅之後,直插莫斯科。
計劃的固然好。
然而在執行的第一步,博克就遇到了大麻煩。
布列斯特要塞始建於1833年,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布列斯特要塞得以完善。
世界大戰結束後,俄羅斯繼續對布列斯特要塞進行擴建,在原有基礎上又增加了機場和裝甲單位。
布列斯特要塞並不是一個單獨的要塞,而是由分別建在四個島上的要塞組合而成的要塞群。
這四個島由布格河和人工運河分割而成,各個要塞四周均有河流包圍,要塞之間使用橋樑連接。
俄軍不僅在要塞內囤積了大量武器裝備,而且還在要塞周邊修建了可供裝甲戰車出入的通道,甚至為裝甲單位單獨修建了堡壘。
「在我們獲得制空權之前,我們不可能攻占這座堡壘。」
中部集群參謀長弗朗茲·哈爾德中將同樣一籌莫展。
哈爾德是巴巴羅薩計劃的策劃人。
巴巴羅薩計劃的核心是首先奪取制空權。
德軍對俄軍這些要塞的位置很清楚,也知道這些要塞的配置,如果拿不下制空權,派出地面部隊向這些堅固的要塞發起進攻,等同於對地面部隊的謀殺。
戰爭爆發前,曾有多位德軍軍官前往布列斯特要塞參觀,對於布列斯特要塞的結構很了解。
只了解沒用,能不能拿得下,只有打起來才知道。
「可不可能,總要試過才知道。」
博克眼中的迷茫一閃即逝。
對於是否和俄羅斯開戰,德軍內部的爭議巨大,最終還是小鬍子一錘定音。
一山不能容二虎,德國即便集歐洲之力,也養不起500萬軍隊。
憑藉雄厚的資源和工業能力,隨著時間的推移,俄羅斯可以生產足夠多的飛機和裝甲戰車。
等俄羅斯擁有壓倒性優勢,即便德國不想打,俄羅斯也會主動向德國發動進攻。
現在的戰場形勢雖然焦灼,是因為空軍的搏殺還沒有分出勝負。
如果無法在最短的時間內消滅俄羅斯的空軍,隨著時間的推移,德軍積累的優秀飛行員,遲早會損失殆盡。
布列斯特要塞內囤積的物資,至少可供守軍使用一年,想減少損失,除非大膽穿插,將布列斯特要塞包圍,斷絕要塞的物資供應,將守軍活活困死。
可這樣做又談何容易。
俄軍在布列斯特要塞內的守軍雖然只有3萬人,配備的裝甲戰車卻超過200輛,即便將要塞周圍的橋樑全部炸斷,俄軍也有能力修復,在最短的時間內建起鋼鐵浮橋供裝甲戰車通過。
俄軍在這一地區的軍隊足足150萬,和德軍相差無幾,穿插的德軍一著不慎,會被俄軍反包圍。
所以只有把俄軍這些分布在邊境地區的要塞群拿下,德軍才能執行下一步計劃。
和一籌莫展的博克不同,喬治穩操勝券。
德軍看似來勢洶洶,實際上也是三板斧,只要沒能在第一時間將俄羅斯空軍徹底消滅,德軍的閃電戰就無法順利實施。
和德國相比,俄羅斯的資源優勢太大了,完全不是一個體量級。
換成喬治是小鬍子,喬治也會出於恐懼,即便明知不敵,也不得不主動發起對俄羅斯的進攻。
另一個時空的蘇德戰爭中,僅第一天,俄羅斯空軍損失1200架飛機,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毀。
之所以損失這麼大,主要原因並不是德軍的突然襲擊,而是由於俄羅斯的失誤,機場距離邊境線太近,所以才被德軍偷襲得手。
俄羅斯早就通過戰略單位向後方遷移,將機場布置在距離邊境較遠的內陸地區。
雖然喬治不知道德軍精銳飛行員的損失情況,單就目前德軍的損失程度來說,喬治估計德軍的大規模進攻最多只能堅持一個月。
等一個月之後,德軍的飛機就將損失殆盡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