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0章 太平道

2025-04-21 21:44:09 作者: 雪山藏狐
  第380章 太平道

  「我覺得太平道侵犯了我的權益!」

  在西域逗留一段時間,遊玩了幾處廟宇,參加了幾場烏孫國的蹴鞠比賽後,何博就來到了新夏。

  當他見到太平道新修道觀里的神像時,便眉頭一皺,立馬叫來鄒衍,為自己維權。

  鄒衍看了眼那高台之上,除卻頜下多出了修長鬍鬚,眉眼間增添了幾分威嚴厚重之外,簡直跟何博一模一樣的神像,然後理直氣壯的說,「難道鬼神不長這副樣子嗎!」

  「而且將您奉為昊天上帝,以示強大和敬重,難道不好嗎?」

  「再說了!」

  「我不過是仿照了鄴縣的舊制罷了!」

  何博叉著腰說,「西門豹當年為我塑造神像,可是徵得我同意後才做的!」

  「那我現在請問鬼神:您同意我對您的尊奉,並憑此來傳揚我太平道的理念嗎?」

  「可以!」

  何博負手而立,微微抬著下巴,赦免了鄒衍這位太平道大賢良師「不問自取」的罪過。

  至於在他神像旁邊,那幾個長得很像孟軻、莊周,乃至於鄒衍本人的雕塑……

  何博才懶得管呢!

  反正前兩個死鬼都不在這裡,他們不會知道自己容貌和某些經歷,被鄒衍盜用,列為「道門群真」之事的。

  「太平道在這裡發展的如何?」

  何博掏出美酒,跟鄒衍相對坐下,與之邊飲邊談了起來。

  「很是不錯。」

  鄒衍感慨著說,「我原本以為,信奉了佛教的民眾,會被那些舌燦蓮花的比丘迷惑,像南邊的身毒人一樣,為了一個飄渺的神跡而拋家舍業,並排斥他教。」

  「好在,他們身上的諸夏特質,並沒有褪去。」

  因為太平道的傳播方式,比起那些拿著碗到處要飯、跟人辯論,討說玄機的比丘要實惠太多,

  加之夏國這邊由於水熱疫病時常發生,本就重視醫治之事……

  所以端著名為符水,實為清涼祛病之湯藥的太平道們一出來,就有人立馬跟上,握著道長們的手激動的說:

  「我早就信道教了!」

  「那能治病的符水,能再給我兩碗嗎?」

  初時,

  

  道長們還有些疑惑,「可我看你之前,去隔壁的佛寺中拜過……」

  那人坦然自若,「那是年輕不懂事!」

  「現在我已經棄暗投明了!」

  ……這樣的事例,發生了很多次。

  想來整個大九州,都找不出像諸夏君子這樣務實的信徒了。

  面對對自己有益的傳教,

  他們轉身就走,連決心都不用下的。

  何博聽後點點頭,便不再擔心佛道之爭的事了。

  但他還是忍不住說,「太平道如今的教義裡面,融合了陰陽、道、名、儒、墨等等學派的思想,會不會有衝突呢?」

  這些學派的弟子,在如今的陰間還有爭鋒呢,並且動不動就要因為「辯論不過立馬動手」而去大牢里蹲一蹲,可謂獲得了百家真傳。

  對此,

  鄒衍只是平靜的說道,「我最近正著手編寫《太平經》一書。」

  「只要鬼神您不要把這些東西告訴中原的那些死鬼就好了。」

  鄒衍搞出的太平道,縫合了太多玩意兒進去,

  如果讓孟軻這等正統大儒見了,怕是要當場氣得詐屍。

  畢竟鄒衍的做法,可比董仲舒來的狂野多了。

  後者為了維持自己儒家弟子的身份,還有些扭捏姿態,

  前者直接就仗著自己是諸子之一,還是個死鬼,掄起了王八拳。

  何博擺手道,「我才懶得嘴碎這個呢!」

  「等日後太平道傳到中原再說!」

  「不過,你把五德終始和墨家的誅無道結合起來,還大肆宣傳,真的不擔心夏帝一怒之下,派人鎮壓嗎?」

  五德終始,


  是鄒衍生前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。

  他首先提出:

  世界的變化,基於陰陽五行的運轉,萬物都要在這個範圍中輪迴生滅。

  然後將之延伸到治國理政之上,便有了這個說法——

  朝代的更迭,就像五行相生相剋一樣,是正常的事情,也是合乎天理的。

  墨家的「誅無道」,則是源於其尚賢的主張:

  因為推崇賢能,所以反對腐朽墮落的上位者,也是正常的,且合乎天理的!

  這二者一結合,簡直能讓權貴們頭皮發麻!

  何博初聞這樣的主張,也是眉頭一抖,慶幸起鄒衍這個「大賢良師」早就死了的事。

  不然,

  五馬分屍都不夠鄒衍受的,

  這樣的反賊言論,少說要把夏商至今發明的各種酷刑都端出來,給他來一遍。

  鄒衍撇嘴說,「這個有什麼擔心的?」

  「我結合了墨家的巨子制度,操練了太平道的力量……以夏國如今的情況,是無法阻止的。」

  承平日久,荒疏武備,

  就別怪新興的力量衝過來給它一拳了。

  「而且我覺得,這樣的提倡,其實對夏國的未來是有益的。」

  神色一轉,鄒衍對何博如此說道。

  「夏國的地理頗為封閉,東西有山嶺和大海阻隔,敵人輕易不能進攻;南北又沒有過於強大的敵人給予壓迫……」

  「出使漢朝的使者回來後,夏帝雖然有整頓的命令,但上下沒有認真落實的!」

  甚至因為先太子的去世,也跟皇帝派他去南疆巡視邊軍有關。

  這讓年老的夏帝更加不願關注這方面的事物。

  所以命令雖下,卻有名無實。

  在貴人們跑去念經後,整個夏國便文恬武嬉起來。

  《孟子》里說,「入則無法家拂士,出則無敵國外患者,國恆亡!」

  可惜,

  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」的道理,雖然為眾人所知,卻不一定能得到眾人的堅守。

  夏國的現狀,不就是如此嗎?

  「諸夏的後裔,可不能變得跟身毒人那樣『平和』!」

  「沒有外部的壓力,那就讓它的內部掀起波瀾!」

  「反正是不能閒的!」

  新夏是周天子最後分封的諸侯,也是諸夏在域外的第一個分支,

  它這樣的身份,怎麼可以沉淪墮落呢?

  「夏文王也很支持我的做法!」

  死了許久後,

  夏文王對很多事情,已經看開了。

  反正他作為名留青史的賢君英主,即便後代保不住宗廟,也能憑藉百姓和學者的傳頌,長久的延續下去。

  所以,

  對比起一家一姓之天下,夏文王更關注諸夏的以後。

  西秦處於四戰之地,兵馬時刻都在操練,不敢輕忽。

  中原作為祖地,人才輩出,即便一時衰頹,也會在此之後,卷出一個新的強盛王朝來。

  就連東瀛的齊國,都因為其地貧苦,天災頻繁,被迫節衣縮食出了堅韌的性子。

  新夏怎麼可以做諸夏之中,最無能最不知上進的呢!

  「太平道是好的!」

  「如果後繼之君不這樣想,那就讓他死下來跟我這個祖先爭辯吧!」

  埋葬著新夏先祖們的祖陵山上,夏文王負手而立,決定替子孫和夏國的子民,背負這一切的痛苦。

  (本章完)


關閉
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