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其他類型> 影視諸天從流金開始> 第847章 笑傲江湖(謀事在人 一)

第847章 笑傲江湖(謀事在人 一)

2025-04-10 06:34:22 作者: 江六丑
  時至仲冬,北京城在寒風中盡顯古樸與厚重。

  北京城雄踞華北平原北端,燕山山脈仿若張開的弓臂,將西北緊緊環抱;太行余脈蜿蜒伸展至西南,造就了絕佳的「背山面原」之勢。永定河與潮白河雙水環流東南,沖積出廣袤肥沃的平原。

  每至十一月,朔風自居庸關缺口長驅直入,攜著昌平沙丘的細塵,為整座城蒙上一層灰黃的霧靄。

  此時,西山晴雪初現,山頂那一抹白痕與城內的青瓦相互映襯,冷暖色調交織,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畫。

  城郭架構獨特,三重方城層層嵌套。中心的紫禁城朱牆金頂,在皚皚白雪的覆蓋下,更顯莊嚴肅穆;外圍的皇城將太廟社稷攬入懷中;內城九門拱衛著街市,之後又南擴外城,以容納四方商民。

  從正陽門至鐘鼓樓的中軸線縱貫全城,官署、壇廟依循禮制對稱分布。護城河的冰層在十一月漸厚,鑿冰人沿著安定門至東直門的河段忙碌作業,一塊塊冰磚被整齊堆壘成垛,待夏日時用於窖藏。

  城中功能分區明確,紫禁城作為中樞,前三殿後三宮,黃琉璃瓦覆雪,恰似金鑲玉,莊重而華麗。千步廊兩側,六部衙門青磚肅立,每日辰時,官員們乘轎騎馬趕來,呵出的氣瞬間成霜,開啟一天的政務。

  正陽門外的大棚欄是商業區,店鋪鱗次櫛比,招幌在寒風中不住翻卷。綢緞莊清晨卸下厚重棉簾,銅製暖爐已在櫃檯生起裊裊青煙。

  居住坊巷各有不同景象。

  內城東西兩側,四合院群落布局規整,屋脊獸頭上掛著晶瑩冰棱,平民大雜院則煤煙低垂,充滿煙火氣息。外城一帶窩棚密布,葦箔牆的透風處糊著舊布,艱難維持著居住者的溫暖。

  通惠河碼頭漕船半凍在河中,腳夫們裹著羊皮襖,扛著糧食小心翼翼走過跳板,保障著物資運輸;崇文門稅關前,一片忙碌。

  京城的交通網絡十分發達,七條官道向四方輻射。

  西北出居庸關可通宣府,東北能達山海關,正東至通州運河,西南連保定。到了每年的冬季,官道凍土開始硬化,騾馬車隊一日可行百里。

  城內三十六條主街呈棋盤格局分布,崇文門內大街的石板路結著薄霜,獨輪車轍印交錯縱橫。

  隆冬時節,日均氣溫降至冰點,五更打更人需敲碎銅鑼上的霜殼,才能讓報時聲清晰傳出。官倉啟動地火龍,惜薪司每日需向皇城供應二千斤紅籮炭,以抵禦嚴寒。

  什剎海垂柳褪盡殘葉,潭柘寺銀杏鋪就一地金毯,西山櫨葉紅消褐顯。官道旁榆樹皮多被剝取,饑民以此刮粉充飢。

  西北郊皇家苑囿南海子蘆葦枯黃,東南郊通州漕運減緩,冰床開始載客。西山煤窯增產,馱煤驢隊晝夜不絕,阜成門瓮城煤渣堆積如山,為城中提供冬日取暖的燃料。

  京畿農田冬小麥匍伏霜地,菜農們搶收最後一批窖藏白菜,為度過寒冬做準備。

  九門箭樓角旗被凍得僵硬,守軍換上暖和的羊裘堅守崗位。城牆馬道撒上炭渣防滑,存貯的火藥轉移至地窖妥善保管。西山烽燧台狼煙筒加蓋油布,昌平明陵松柏群形成天然風障。五城兵馬司增設粥棚,既賑災救濟百姓,又防範流民滋事,維護京城秩序。

  這座帝國都城在冬幕籠罩下,依舊按既定秩序有條不紊地運轉著。

  卯時,城門開啟,鐵輪聲劃破清晨寂靜;辰時,衙門鼓點敲響,開啟一天政務;巳時,市井喧囂漸起,大街小巷充滿煙火氣息。

  ………………

  【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101𝒌𝒂𝒏.𝒄𝒐𝒎】

  破曉時分,寒風凜冽,整座城市還未完全從沉睡中甦醒,鼓樓便傳來第一通晨鼓。那沉悶而有力的鼓聲,輕輕搖醒了這座古老的都城,宣告著新一天的開始。

  磚塔胡同西口的井台,早已圍滿了前來打水的人。劉寡婦站在井邊,雙手緊緊攥著麻繩吊桶,往井口探去。井水幽深,水面上漂浮著一層薄冰,在微光下閃爍著寒光。劉寡婦用力一甩,吊桶砸破薄冰,落入水中,濺起一圈圈漣漪。她吃力地往上拉著繩子,每一下都顯得頗為艱難,呼出的白氣在眼前迅速消散。

  隔壁張家小廝蹲在青石板上,正認真地刷著馬桶。那刷柄上刻著「雲煙閣丁字號」,這是上月雲煙閣酒樓淘汰下來的舊物,被張家討來派上了用場。小廝刷得很仔細,一下又一下,仿佛在完成一件重要的任務。

  胡同南頭,傳來鐵輪壓過條石的吱呀聲,打破了清晨的寧靜。兩個短褐漢子推著獨輪車,正往雲煙閣送菜。車上蒙著浸透鹽漬的粗麻布,用以抵擋寒風,保護車上的蔬菜。車輪在霜地上緩緩碾過,留下兩道清晰的濕痕。


  驢市口,瓦匠王五推開自家院門。門軸因缺油,發出刺耳的吱嘎聲,驚得榆樹上的麻雀「撲稜稜」飛起。王五摸出懷裡半塊冷炊餅,咬了一口,干硬的炊餅在嘴裡咀嚼著,發出「嘎吱嘎吱」的聲響。腰間掛著一個皮囊,裡面裝著雲煙閣卯時特供的薑湯。

  雲煙閣的薑湯,銅錢兩文管夠,跑堂會從黃銅保溫壺裡倒出滾燙的湯汁。這薑湯,在這寒冷的冬日清晨,是許多人的最愛,既能暖身,又能提神。王五一邊啃著炊餅,一邊朝著雲煙閣的方向走去,準備在開工前喝上一碗熱薑湯。

  東邊傳來鏢局馬隊的銅鈴響。八匹滇馬馱著包鐵木箱,正朝著德勝門的方向行進。領頭的鏢師身材魁梧,臉上帶著幾分滄桑。手中的馬鞭輕輕晃動。路過井台時,他朝井邊扔了枚銅錢,高聲喊道:「勞駕讓個道!」

  井邊的人紛紛側身,為馬隊讓出一條路。

  卯正二刻(6:30),正陽門早市。

  城門剛開半扇,城外菜販的騾車便如潮水般湧來,擠滿了甬道。守門兵丁手持紅纓槍,槍頭裹著防凍的油布,正認真地查驗著每一輛車。一個保定來的老漢掀開葦席,露出整扇凍硬的羊肉。羊肉的肋條上蓋著紫色驗訖章,這是西山皇莊出的官牧羊,品質上乘。

  穿灰鼠皮襖的牙郎湊上前,俯下身子,仔細地嗅了嗅羊肉的味道。隨後,他將手伸進袖子裡,與老漢比劃著名價格。兩人的手指在袖中快速地翻動,如同在進行一場無聲的較量。最終,牙郎袖中手指比出三根,說道:「這個數,連車帶肉走崇文門稅關。」老漢猶豫了一下,微微點了點頭。

  棋盤街,布鋪的夥計們正在忙碌地卸下門板。幾人動作熟練,不一會兒,門板便被整齊地靠在牆邊。接著,夥計們抬出三腳木梯,準備掛幌子。青布幌面用白粉寫著「松江細布」,底下綴著串木算盤珠子,三長兩短共八顆。這是布業行的暗碼,懂行的人一看便知道,今日棉價每匹三錢二分。

  對街的鐵匠鋪里,爐火正旺。鐵匠師傅拉起風箱,爐膛里的火苗呼呼作響,迸出的火星子濺到門前冰面上,發出「滋滋」的聲響,冒出幾點白煙。

  二十輛糧車在崇文門稅關前排成三列,車把式們裹著厚厚的棉衣,呵著白氣,不停地跺腳。臉上帶著幾分焦急,等待著稅吏的查驗。稅吏老吳捧著烘籠,慢悠悠地走過來。他身形微胖,臉上帶著一絲慵懶。鑽進頭車後,老吳拿出鐵釺子,插進麻袋,帶出些麥粒。他將麥粒攤在掌心,仔細地數出三顆癟殼的。「湖廣麥?」瞥了眼貨單,說道:「每車加抽一斗耗羨。」

  押車的藍衫漢子一聽,連忙遞上蓋有福威鏢局火漆印的文書,說道:「保定衛軍糧,走的是兵部勘合。」老吳接過文書,仔細地看了看,臉上露出一絲猶豫。

  「大人行個方便。」

  藍衫漢子左右看了看,從衣袖裡摸出一錠碎銀,迅速塞進老吳手中。

  老吳掂了掂手頭碎銀的重量,眉頭頓時舒展開來,揮了揮手:「走吧!」

  藍衫漢子拱了拱手,陪笑道:

  「多謝大人!」

  說罷,朝幾名押車漢子揮了揮手,一群人推著糧車走進了崇文門。

  與此同時,十二匹青海驄踏著正陽門御道上的金磚,發出清脆的碎響。

  領頭的鏢師騎著一匹高大的黑馬,英姿颯爽。甩出三尺紅綢旗,旗面金線繡的「福威」二字在薄霧中泛起微光。城樓上棲息的寒鴉被驚起,「呱呱」地叫著,飛向天空。

  「鎮遠鏢局的崽子們又縮在廣寧門吃豆汁兒呢!」

  馬隊裡,一個年輕鏢師嗤笑著說道。自福威鏢局五年前買斷運河漕幫的冰運權,京城七成官眷冬日的鮮果供奉皆由這紅綢旗護持。福威鏢局憑藉著出色的鏢師和良好的信譽,在京城鏢局行業中占據了重要地位。

  護城河邊的早市攤主們見怪不怪地挪開籮筐,他們知道福威鏢局每月初七給順天府衙役們送「冰敬」,連巡城御史的馬車都要給他們的鏢車讓道。這「冰敬」,是福威鏢局維持生意的一種手段,也是京城鏢局行業的一種潛規則。

  在正陽門外西南二里之處,福威鏢局穩穩矗立。

  鏢局的門樓建制極具氣派,一座青磚砌就的門樓橫闊達十二丈,五級石階均由厚實的花崗岩條石鋪就,石面光滑卻不失沉穩質感。

  朱漆大門上整齊排列著鐵釘,縱九橫七。門楣之上,高懸著一塊黑底金字匾額,「福威鏢局」四個顏體榜書蒼勁有力,單字尺半見方,在日光下熠熠生輝,老遠便能吸引路人目光。

  大門左右兩側,蹲踞著一對高大的石獅,高六尺有餘,威風凜凜。獅口銜著鐵環,環面精心鏨刻著北斗七星紋,寓意著鏢局在江湖闖蕩如同循著星斗指引,一路順遂。


  門側的影壁更是別具一格,其上浮雕著一幅《四海承運圖》,細緻地刻畫了駝隊、漕船、馬幫、鏢師四組生動場景,象徵著鏢局業務的廣泛。而在這四組浮雕之間,還暗嵌著銅製風向標,一旦西北風起,風向標便會靈敏轉動,連帶著駝鈴方位也會微微調整。

  步入鏢局內部,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寬闊規整的演武場。

  這是一個由青石鋪就的四方場地,縱向三十步,橫向二十步。

  東側,十八座木人樁整齊排列,每座木人樁都裹著厚實的牛皮護甲,供鏢師們磨鍊近身搏擊技巧。

  西側,十座箭垛依次排開,間距五步,是鏢師們練習箭術的場地。南牆之下,二十個沙袋有序懸掛,沙袋內填著鐵砂與穀殼的混合料,軟硬適中,用於錘鍊拳腳功夫。

  每天辰時三刻,三十名鏢師便會準時分三組開始操練。

  劍術組的十五人,手持三尺青鋒,在青石地面上演練華山「朝陽劍法」。身姿矯健,劍刃揮舞間,破空之聲整齊劃一。每一招起勢,必定先抖腕三振,劍穗上的紅纓隨之盪出一圈圈漂亮的波紋。

  暗器組的十人,此刻正站在黃沙鋪就的地界上,全神貫注地擲著柳葉鏢。五步外的木樁上,密密麻麻地釘滿了飛鏢,每一輪十發,鏢師們都力求命中「膻中」「咽喉」「丹田」三處紅漆標記。

  拳腳組的五人,在硬土地面上施展著十二路譚腿。布鞋每一次踢擊沙袋,都發出沉悶的聲響,如同擂鼓一般。每一擊,都穩穩地落在袋面的白灰圈內,留下清晰的腳印。

  鏢局的器械配置也十分齊全。西北角的兵器架上,整齊陳列著各種長兵。鉤鐮槍二十桿,槍身修長,槍頭的彎鉤閃爍著寒光;朴刀十五柄,刀柄粗壯,刀身寬厚;三尖兩刃刀十把,造型獨特。每件兵刃的柄尾都繫著黃綢編號,晨練結束後,鏢師們需嚴格按照編號將兵刃歸位。

  東南角則設有石鎖區,擺放著五具石鎖,重量從八十斤至二百斤不等。石鎖表面刻著「福」「威」「通」「達」「信」字樣。

  與此同時,鏢局內一群雜役在默默忙碌。二十名身著灰短打的雜役,分成三隊各司其職。

  裝卸隊的四人推著獨輪車在鏢局內穿梭,運送著鏢箱。鏢箱均包著鐵皮,十分堅固,每車能裝六箱。當車輪壓過青磚縫隙時,箱內偶爾傳出瓷器輕碰的細微聲響。

  加固隊的八人,正手持鐵鉤,仔細地調整著鏢車的捆繩。用的是堅韌的牛皮索,通過鐵製絞盤將繩索繃緊。繩結的打法分為「梅花扣」和「連環套」兩種,每種打法都有其獨特的用處,既能保證貨物穩固,又便於解開。

  倉儲隊的八人,正忙著搬運桐油、草繩、鐵皮等物資至東廂庫房。手中的木槌敲擊著木箱,發出有節奏的聲響,與演武場上傳來的呼喝聲相互交織。

  庫門之上,懸掛著一個自製的濕度計,由魚鰾膠粘合的松木條製成,當濕度超過一定限度時,木紋便會翹起半寸,並觸發鳴鐘示警,提醒及時做好防潮措施,以確保貨物的安全。

  正值辰時,陽光斜斜地照在門樓之上,鏢局的鏢旗在影壁上投下清晰的影子,竟如同刻出了未時的方位線。青石地面上結著一層薄霜,為了防止滑倒,雜役們每隔半時辰便會撒上一層煤渣防滑。

  演武場上,鏢師們呼出的白氣在冷空氣中迅速凝成細霧,揮灑的汗珠落地後,瞬間便滲入了青磚縫隙。

  西北角的槐樹梢頭,一陣輕微的振翅聲打破了短暫的寧靜。三隻信鴿從天際飛來,羽翼划過寒冷的空氣,穩穩地落在了熟悉的枝頭。

  信鴿咕咕叫了幾聲,胸脯起伏,微微喘著粗氣,腳環上的金屬片在冬日的微光中不時反射出微弱而清冷的光芒。

  廂房的門「吱呀」一聲被推開,一名身著褐色勁裝的信使快步走了出來。熟練地伸出手將一隻信鴿捧起,小心翼翼地從信鴿纖細的腳上摘下腳環後將信鴿重新放回枝頭。

  信鴿抖了抖羽毛,再次安靜地棲息下來。信使握著密信,轉身快步走進廂房,身影迅速消失在門後。(本章完)


關閉
Δ